使用GCC將C語言源代碼文件生成可執(zhí)行文件的過程,需要經歷四個的步驟:
預處理(Preprocessing)
編譯(Compilation)
匯編(Assembly)
鏈接(Linking)
1、預處理(Preprocessing)
將C源程序預處理,生成.i文件。
預處理過程實質上是處理“#”,將#include包含的頭文件直接拷貝到.c當中;將#define定義的宏進行替換;將#if #else #endif定義的無用代碼過濾掉,同時將代碼中沒用的注釋部分刪除等。
預處理所完成的基本上是對源程序的“替代”工作。經過此種替代,生成一個沒有宏定義、沒有條件編譯指令、沒有特殊符號的輸出文件。這個文件的含義同沒有經過預處理的源文件是相同的,但內容有所不同。
2、編譯(Compilation)
預處理后的.i文件編譯為匯編語言,生成.s文件。
編譯所要作的工作就是通過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在確認所有的指令都符合語法規(guī)則之后,將其翻譯成等價的中間代碼表示或匯編代碼。
3、匯編(Assembly)
將.s文件經過匯編,生成.o目標文件。
匯編過程實際上指把匯編語言代碼翻譯成目標機器指令的過程。對于被翻譯系統(tǒng)處理的每一個C語言源程序,都將最終經過這一處理而得到相應的目標文件。目標文件中所存放的也就是與源程序等效的目標的機器語言代碼。
目標文件由段組成。通常一個目標文件中至少有兩個段:
代碼段:該段中所包含的主要是程序的指令。該段一般是可讀和可執(zhí)行的,但一般卻不可寫。
數據段:主要存放程序中要用到的各種全局變量或靜態(tài)的數據。一般數據段都是可讀,可寫,可執(zhí)行的。
4、鏈接(Linking)
將.o文件鏈接起來生成一個可執(zhí)行文件。
鏈接程序的主要工作就是將有關的目標文件彼此相連接,也即將在一個文件中引用的符號同該符號在另外一個文件中的定義連接起來,使得所有的這些目標文件成為一個能夠被操作系統(tǒng)裝入執(zhí)行的統(tǒng)一整體。
根據庫函數不同的鏈接方式,鏈接處理可分為靜態(tài)鏈接和動態(tài)鏈接兩種。使用靜態(tài)鏈接的好處是,依賴的動態(tài)鏈接庫較少,具有較好的兼容性;缺點是生成的程序比較大。使用動態(tài)鏈接的好處是,生成的程序比較小,占用較少的內存。
C語言中靜態(tài)庫和動態(tài)庫簡介
需要注意的是,.i文件、.s文件、.o文件可以認為是中間文件或臨時文件,若使用 GCC 一次性完成C語言程序的編譯,那么只能看到最終的可執(zhí)行文件,這些中間文件都是看不到的,因為 GCC 已經將它們刪除了。
-
C語言
+關注
關注
180文章
7595瀏覽量
135882 -
GCC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5瀏覽量
24806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