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手機廠商自家應用商店的壯大,曾經(jīng)繁榮的第三方應用商店早已凋零,還在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的屈指可數(shù)。
其中,騰訊應用寶當屬翹楚,除了豐富的移動應用之外,還有獨特的小程序、小游戲、云游戲。
如今,騰訊應用寶更是正在Intel的技術(shù)加持下,打造了全新的應用寶電腦版,將海量的Android應用帶到PC平臺,真正實現(xiàn)了手機、PC的跨生態(tài)融合。
長期以來,Android手機、WindowsPC似乎是互相平行的世界,再加上不同手機品牌的“護城河”,兩個世界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應用和服務需要分別適配,彼此傳輸轉(zhuǎn)移一些文件資料都相當費勁。
Android手機有著海量應用的龐大生態(tài),輕量化,操作簡單,隨時隨地可用,但受制于小屏幕的天然屬性,刷視頻、看電子書、玩游戲都存在諸多難以克服的痛點。
WindowsPC則一直有著更強悍的性能、更廣闊的屏幕事業(yè)、更靈活的鍵鼠操作。
那么,能不能將二者的優(yōu)點融合起來呢?
其實行業(yè)一直在努力,但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手機廠商的方案局限于自家品牌設備,微軟的方案嚴重缺乏本土適配,而且功能不夠豐富,使用不夠便捷,體驗大打折扣。
騰訊應用寶電腦版的秘笈,一方面是IntelBridge(IBT)、Celadon兩大底層技術(shù),另一方面是騰訊自研的移動應用引擎。
正是它們將海量的Android應用原汁原味地搬到了PC電腦上,而且充分利用了PC高性能、大屏、鍵鼠的優(yōu)勢,玩法更加豐富。
其中,Intel Bridge技術(shù)的核心是運行時后期編譯器(runtime post-compiler),可將非x86指令直接編譯成x86指令,無需任何進一步修改,就能讓Android應用運行在基于x86處理器、Windows系統(tǒng)的設備上。
憑借極高的編譯和執(zhí)行效率,再加上x86硬件的高性能優(yōu)勢,如此經(jīng)過移植的Android應用在Windows系統(tǒng)下不但可以完整保留移動端的原生體驗,也不會存在性能上的損失,完全可以做到秒開。
Celadon則是針對Intel架構(gòu)優(yōu)化的Android堆棧,可以幫助開發(fā)者更快速、更便捷地將Android應用移植到x86平臺,而且它是完全開源的。
最關(guān)鍵的是,無論IntelBridge、Celadon技術(shù),還是騰訊應用寶電腦版,都具有廣泛的普適性,硬件平臺可以支持Intel酷睿,操作系統(tǒng)支持Windows 7/10/11,內(nèi)存最低只需8GB,可以說幾乎沒有什么門檻。
當然,要想獲得最佳效果,12/13代酷睿、32GB內(nèi)存是最優(yōu)解。
AMD平臺、Windows 7系統(tǒng)目前還在適配中,僅支持小游戲、小程序等部分功能。
你可能不知道,華為PC應用商店里的Android應用,就是基于IntelBridge技術(shù)實現(xiàn)的,只是被限定在了華為品牌筆記本上。
在應用寶電腦版中,你可以找到極為豐富的應用,市面主流的基本全覆蓋。
點擊安裝按鈕就可以像在手機上一樣體驗,并生成桌面快捷方式,后續(xù)可隨時直接啟動,無需每次通過應用寶。
部分應用還支持小程序,可直接打開。
應用啟動后,和在手機上的體驗毫無二致,無論是刷短視頻、追劇,還是閱讀電子書、瀏覽新聞,又或者教育學習、上網(wǎng)課,都可以享受大屏的便利。
當然也可以來個多開,最多能同時打開三個不同應用,實現(xiàn)真正的多任務并行。
游戲同樣是海量的,可以安裝完整版,可以直接打開小游戲,也可以玩一玩云游戲。
相比在狹小的手機屏幕上只能使用二指禪,甚至依靠肩鍵輔助,大屏加鍵鼠、十指紛飛的感覺簡直不能更爽。
甚至,游戲開發(fā)商可以二次適配,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畫質(zhì),進一步提升游戲體驗。
從實際體驗來看,IntelBridge、Celadon與騰訊移動應用引擎的軟硬結(jié)合,加上應用寶電腦版的豐富資源、強大功能,終于徹底消弭了手機、PC之間的互通障礙。
移動應用完美登陸PC平臺,充分利用高性能硬件、廣視野屏幕、高效便捷鍵鼠的優(yōu)勢,很多時候的體驗甚至超越了移動端,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都帶來了新的可能。
關(guān)鍵在于,這一切對于硬件平臺、操作系統(tǒng)、設備品牌都沒有苛刻甚至故意的限制,完全是開放、普適的,可以讓每一個人享受到跨界生態(tài)融合帶來的美好新體驗。
審核編輯黃宇
-
英特爾
+關(guān)注
關(guān)注
60文章
9861瀏覽量
171291 -
騰訊
+關(guān)注
關(guān)注
7文章
1637瀏覽量
49381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guān)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