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證明,大模型救不了消費電子市場。
過去一年多來,大模型與終端硬件的結合,無疑是科技產業(yè)的寵兒。一方面,AI大模型作為一種軟件技術,想要進入日常生活被大眾用起來,硬件是一種降低門檻的必要途徑。而另一方面,2023年,消費電子市場整體表現(xiàn)低迷,受到消費者預算緊縮的打擊,需求不振。
如此一來,AI大模型與消費電子全領域的融合,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你情我愿。
以大模型為核心的AI技術,能否引領新一輪硬件創(chuàng)新周期?今天看來,“未來已來,只是并不均勻”。
大模型,依然是傳統(tǒng)大宗市場如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的主場,而視野放到主流品類之外,情況就十分不容樂觀。
無論是扎克伯格、谷歌等產業(yè)界巨頭力推的概念產品,如Ray-Ban Metas智能眼鏡、神經腕帶、搭載Gemini的谷歌智能眼鏡、三星Galaxy Ring,還是看起來有趣的科創(chuàng)新品,如AI Pin、Rabbit R1、Limitless吊墜(AI+可穿戴)等,都有著似曾相識的不靠譜氣息。
今天看來,大模型并不是消費電子市場的萬能鑰匙。
AI會優(yōu)先借助主流硬件,挺進我們的生活,讓這些一度承壓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品類重新復蘇。
而其他想“沾邊”的AI硬件,絕大多數會是“蹭了個寂寞”。我們不妨通過一個“寂寞指數”,來了解下哪些AI硬件,注定會讓人失望。
這一波AI終端創(chuàng)新熱潮中,最聲勢浩大的一類,就是依據大模型能力而生的全新硬件形態(tài),比如AI Pin、Rabbit R1的火爆,就是源于它們都提出了超越傳統(tǒng)智能手機的新概念。
在MWC大會上,初創(chuàng)公司Humane喊出了“手機能做的,AI Pin都能做”的口號,用戶可以通過語音對話和激光顯示進行交互。此前,《時代》雜志曾將其評為2023年最佳發(fā)明之一。
緊隨其后的Rabbit R1,則宣稱搭載了先進的AI大模型LAM,能夠實現(xiàn)復雜的數據處理和學習任務,擁有一塊顯示屏幕,可以提供比傳統(tǒng)智能手機更加直觀的交互體驗。
對智能手機審美疲勞的消費者,自然很容易對這種新型硬件充滿期待。
但隨著產品走入現(xiàn)實后,大量用戶的深入體驗,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承諾打折。AI Pin和Rabbit R1在宣傳中承諾的AI功能并未完全實現(xiàn),許多功能更像是空中樓閣,并沒有其宣傳得那么具有革命性。
體驗翻車。這兩款AI硬件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算力不足出現(xiàn)延遲、系統(tǒng)不穩(wěn)定、缺少很多高頻功能等,導致用戶體驗不佳。
市場驟冷。隨著退貨量的增加和差評的涌現(xiàn),市場對這兩款硬件的熱情也迅速降溫,泡沫快速出清??萍季W站The Verge披露的銷售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到8月,AI Pin的退貨量比購買量還多。
歸根結底,這類新興硬件抓住了一些模糊需求(傳統(tǒng)智能手機的交互痛點),但給出的產品方案并不成熟,以至于消費者無法產生深度體驗和產品依賴,難以凝結為真實的產品價值和長期的商業(yè)成功。
面對大眾、媒體和投資者的多重失望,原有的熱度也會變成價值加速“蒸發(fā)”的催化劑。
學術界有句話,“猴子搭梯子的科研思路看上去每次都有提升,可是他們永遠都無法真正摘下月亮”,用來形容AI可穿戴設備,倒非常貼切。
大模型為終端設備帶來了新的生機,一批可穿戴設備也試圖從上一輪的廢墟中復蘇,包括:
智能眼鏡。Meta正和雷朋合作打造全新的智能眼鏡,使用多模態(tài) AI 的雷朋 Meta 智能眼鏡,你只需要說,“嘿,Meta,看看告訴我這是什么”。它能讓你清楚你正在看的是什么,并能回答相關問題。扎克伯格還提到,最高端的智能眼鏡,可以全視野顯示,未來對方會以全息圖像的形式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你們可以一起互動,共同做很多事情,Meta已經在準備向大眾展示全息眼鏡的原型版本,但并不打算大規(guī)模銷售。
智能腕帶。類似手環(huán),可以感知皮下神經信號,通過微妙的手部動作,甚至只是在腦海里想著如何移動你的手,就能進行打字輸入、控制家里的所有東西、發(fā)送消息、操作電腦等,但需要第二代或第三代產品才能真正成熟。
智能戒指。三星的Galaxy Ring,通過AI功能增強了與用戶的交互能力,曾被媒體譽為是“下一代 AI 硬件”。
智能首飾。LimitlessAl推出了可穿戴吊墜Limitlesspendant,號稱是世界上最小的AI可穿戴設備,具備全天候記錄和對話記憶總結功能,讓人通過對話更加簡單地使用APP,發(fā)布不到五天銷量就突破2萬臺。
不難發(fā)現(xiàn),類似產品都曾在2014到2015年間的智能消費電子高峰期出現(xiàn)過,并產生了很多標桿性產品。比如谷歌智能眼鏡Google Glass、Vuzix公司推出的面向企業(yè)和開發(fā)者的智能眼鏡Vuzix M100、Nest公司推出可以追蹤健康和活動數據的智能吊墜Nest Weave,以及大量品牌的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其中很多產品已經停產,或被后續(xù)版本取代。
在大模型時代,可穿戴設備的某些天然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比如大模型提供了更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個性化交互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戶體驗。目前先進芯片的計算能力提升,一些原本只能在云端處理的計算任務也可以本地完成。
那么,它們可以成為AI硬件的最佳形態(tài)嗎?顯然,根本性的問題仍在。
導致可穿戴設備大規(guī)模接入用戶的主要限制,并非技術算法,而是功能(是否解決了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和生態(tài)(是否具備豐富的服務選項和商業(yè)壁壘)。
目前來看,許多AI設備仍然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比如沒有揚聲器、屏幕的AI吊墜,就實用性存疑;供應鏈尚未成熟,產品缺乏生產、應用、第三方開發(fā)者生態(tài)等多方面的支持,影響了設備的質價比和功能擴展。
所以,大模型之于可穿戴設備,就像是猴子拿到了一把新的梯子,看上去能力有所提升,但無法真正打動用戶,自然也無法摘到商業(yè)化的月亮。
當然,對消費者來說也不算“買了個寂寞”。畢竟這些與大模型結合的硬件,原有形態(tài)也具備一定的功能性,至少戴上別人一眼就能認出你是個“科技愛好者”,情緒價值給得足足的。
是不是就沒有相對靠譜的AI硬件呢?也是有的。
這類產品有幾個特點:
1.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軟件方面,可以使用頭部領先的基礎通用大模型,滿足商業(yè)化基本需求;硬件方面,形態(tài)成熟、供應鏈研發(fā)高效。比如Plaud Note 錄音機、AI鼠標錄音筆、Curio的AI玩具、TWS AI耳機,在原有的產品功能上“+AI”的模式,研發(fā)效率和產品質量往往能得到保障。
2.清晰的商業(yè)模式。這類成熟產品形態(tài),也容易被快速模仿和復制,比如TWS耳機此前很快變得泛濫,要避免陷入激烈的紅海競爭,必須構建高壁壘的商業(yè)模式。以AI毛絨玩具為例,兒童對大模型幻覺等技術要求并不高,但家長作為消費決策者,會對安全性(材料、耐用、互動內容)、IP(知名IP、外觀設計)等非常關注,初創(chuàng)公司更容易在互動內容的算法精調和安全可控、教育知識與功能等方面,建立競爭壁壘。
3.避開大廠的射程。大型科技公司擁有更強大的研發(fā)和市場資源,初創(chuàng)公司很難與之競爭,在大廠之外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多模態(tài)大模型+OTC助聽器,這一細分品類的增長率超過了通用藍牙耳機,而面向中年群體輕微聽力損失的助聽器,又是大廠很少能做、不愿意做的細分小眾賽道。
目前來看,硬件形態(tài)基本成熟的垂直細分領域,更容易因大模型的融合而獲益,是最有希望實現(xiàn)商業(yè)成功的AI硬件。遺憾在于,這類“小而美”產品,市場規(guī)模往往不大,難以與智能手機、智能電腦等主流品類并駕齊驅,對消費電子市場的整體復蘇,帶動作用有限。
消費電子硬件有一個“十二年定律”,一般來說,由于通信網絡技術和計算能力的進步,5~10年會在技術驅動下出現(xiàn)更新?lián)Q代的大周期。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智能手機,已經是十多年前的產物,從這個角度看,AI硬件的爆火,正是技術驅動+用戶期待+行業(yè)周期的疊加效應。
消費電子產品存在的終極意義是為了“交互”——人與機器的親密對話,機器與機器的無聲協(xié)作。大模型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交互,也讓整個消費電子行業(yè)再次煥發(fā)青春。
過去的一年多,我們目睹了AI硬件的百花齊放,也經歷了市場的群魔亂舞。
大模型主導的AI硬件,正處在一個創(chuàng)意蓬勃、激烈變革的產業(yè)初期,還會經歷一個從野蠻生長到穩(wěn)定統(tǒng)一的過程。但至少,消費電子市場終于不再是一片喑啞。
審核編輯 黃宇
-
消費電子
+關注
關注
10文章
1067瀏覽量
72029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29805瀏覽量
268102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274瀏覽量
2356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