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統(tǒng)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fā)帖/加入社區(qū)
會員中心
創(chuàng)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nèi)不再提示

S波段小型化發(fā)射通道電路原理,并對設計方案與測試結果進行分析

SwM2_ChinaAET ? 來源:未知 ? 作者:李倩 ? 2018-07-25 08:52 ? 次閱讀

闡述了S波段小型化發(fā)射通道電路原理,并對設計方案與測試結果進行分析。軟件仿真腔體諧振,通過合理設計腔體結構能夠保證腔體諧振點遠離所用頻率范圍。在設計中采用MEMS濾波器、微波單片集成電路芯片及微組裝薄膜工藝來實現(xiàn)通道小型化。測試結果表明,該S波段小型化發(fā)射通道增益平坦度小于1 dB,帶內(nèi)雜波抑制大于80 dBc,本振抑制大于57 dBc,三階交調抑制大于66 dBc。整個發(fā)射通道尺寸為55 mm×35 mm×14 mm,其性能優(yōu)異且集成度高。

0 引言

上變頻模塊在雷達、通信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把低頻段信號上變頻變換到符合發(fā)射機所要求的頻段范圍內(nèi),再通過發(fā)射天線將信號發(fā)射出去。要實現(xiàn)電路整體設計的小型化[1],需要從復雜、繁瑣的級聯(lián)電路設計中解脫出來。本文利用MEMS濾波器、微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芯片、頻率源及微組裝薄膜工藝來實現(xiàn)通道小型化,最后對該發(fā)射通道進行測試,性能滿足指標要求。

1 電路設計

1.1 電路原理及主要技術指標

正面射頻一路主要由均衡器、中頻低通濾波器、混頻器、兩級MEMS濾波器、兩級放大器及射頻低通濾波器電路組成。

背面本振一路主要由帶通濾波器、放大器、低通濾波器、頻率源構成。加入帶通濾波器主要出于EMC電磁兼容考慮,加入低通濾波器是為了濾掉頻率源諧波。電路原理如圖1所示。

指標要求具體如下:

(1)中頻輸入頻率:0.47 GHz~0.97 GHz;

(2)中頻輸入功率:-15 dBm;

(3)射頻輸出頻率:3.8 GHz~4.3 GHz;

(4)參考輸入頻率:100 MHz;功率:3 dBm;

(5)本振頻率:3.33 GHz;

(6)增益:10±1 dB;

(7)增益穩(wěn)定度:≤2 dB;

(8)增益平坦度:≤1 dB;

(9)帶內(nèi)雜波抑制:≥60 dBc;

(10)本振抑制:≥55 dBc;

(11)三階交調抑制:≥55 dBc;

(12)諧波抑制:≥55 dBc;

(13)輸入、輸出駐波:≤1.5;

(14)工作電壓:+5 V。

1.2 盒體結構設計

為滿足本振抑制指標,要求本振信號與射頻信號分腔處理,使用金屬隔墻完成本振信號與射頻信號的隔離,使得本振信號在射頻輸出端口抑制更高,同時合理設計腔體結構,充分利用有效空間,減小模塊尺寸,實現(xiàn)小型化設計。

腔體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腔體放置本振頻率源電路,上層腔體布置薄膜基板射頻電路。本振頻率源電路使用多層環(huán)氧板制作,獨立完成貼裝元器件后,通過螺釘將其擰固到盒體上。上層腔體布置射頻電路,元器件通過導電膠粘接到盒體,保證良好的接地性能,上、下層通過絕緣子互連。腔體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

為了避免外界環(huán)境對器件性能的影響,一般設計腔體來保護器件[2]。在射頻電路中,一個封閉的腔體管殼相當于諧振腔。因此在設計腔體時,要避免腔體在放大器的工作頻率范圍內(nèi)產(chǎn)生諧振導致放大器自激。如果一個腔體內(nèi)放大器的總增益超過40 dB,很容易引起放大器自激。若腔體的長、寬、高分別為l、a、b并滿足l>a>b時,可以得到諧振條件為:

給定腔體下的諧振頻率不止一個,而有無限多個。設計腔體管殼大小要使諧振腔的諧振頻率遠離器件的工作頻率。本方案中上層腔體通過軟件仿真計算諧振頻率為18.2 GHz左右,見圖3。本文中選擇的放大器在該頻率點的總增益已經(jīng)遠遠小于40 dB,所以這個發(fā)射通道輸出端口不會出現(xiàn)因為諧振原因而引起自激。

1.3 主要指標技術分析

1.3.1 帶內(nèi)雜波指標設計

雜波是混頻器變頻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一次變頻混頻器采用雙平衡混頻器,同其他混頻器相比具有工作頻帶寬、組合干擾[4]少、動態(tài)范圍大、噪聲小、本振與射頻、中頻間隔離度高等優(yōu)點,再通過后端級聯(lián)濾波器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上述高雜波抑制度的要求。模塊帶內(nèi)抑制指標要求≥60 dBc。通過軟件計算得知,會有mIF±nLO雜波頻率落入帶內(nèi)。本文通過所選混頻器雜散指標要求,見表1。

1.3.2 諧波抑制指標設計

包含有源器件高頻電路的非線性系統(tǒng)輸出信號經(jīng)泰勒級數(shù)展開后可以表示為:

則輸出信號的非線性部分為:

對于放大器來說,諧波頻率考慮二次諧波即可。對于本方案設計,末級放大器工作頻率段為0.7 GHz~5 GHz,尺寸為1.43 mm×1.15 mm×0.8 mm,P-1輸出壓縮點為19 dBm。實測當輸出信號功率為-5 dBm時,二次諧波抑制為50 dBc。通過圖4可以看出,輸出壓縮點一定時,基波信號輸出功率越小,二次諧波抑制越高。由于末級加低通濾波器,對二次諧波7.6 GHz~8.6 GHz抑制能夠達到20 dBc,如圖5所示,能夠保證整個頻帶內(nèi),二次諧波抑制都能夠做到70 dBc以上。

2 微組裝設計

2.1 MMIC芯片微組裝

上層腔利用微組裝薄膜工藝[6],減小電路布局面積和提高微組裝效率,將芯片用導電膠粘接到薄膜基片上,輸入輸出用金絲鍵合將芯片互連[7-8]。芯片輸入輸出連接方式中,一般都會采用兩根金絲鍵合到50 Ω微帶線上進行互連。為了減小電路布局面積,提高安裝效率,芯片與下一級芯片直接靠近鍵合連接。因芯片焊盤一般只有100 μm×100 μm,所以只采用一根鍵合絲連接。經(jīng)過采用仿真軟件進行仿真和測試,一般低于8 GHz以下,鍵合金絲條數(shù)一般為一根或兩根即可,見圖6。

2.2 MEMS濾波器應用

為實現(xiàn)通道小型化,濾波器采用MEMS硅腔濾波器。MEMS硅腔濾波器具有Q值高、體積小、易集成和可靠性高等優(yōu)點。其工作頻率從S波段到Ka波段,相對帶寬為2%~100%,帶外抑制可達60 dBc以上,帶內(nèi)群時延波動小。相同結構MEMS濾波器與腔體濾波器相比,MEMS體積是腔體的1/220[9]。

本文使用的MEMS硅腔濾波器插入損耗小于3 dB,1 dB帶寬大于800 MHz,帶外抑制大于50 dBc(fo±1.0 GHz),群時延波動小于1 ns,體積為7.0 mm×6.8 mm×0.8 mm。MEMS濾波器實物圖和測試結果分別如圖7和圖8所示。

3 測試結果及分析

按以上方案設計,采用薄膜工藝及PCB板工藝實現(xiàn)的S波段發(fā)射通道模塊實物如圖9所示。由于射頻通道元器件較多,各個器件級聯(lián)后,輸入、輸出駐波會惡化,會導致帶內(nèi)平坦度惡化。采用中頻端口混頻器前加均衡器,保證帶內(nèi)平坦度達到指標要求。均衡器里采用空心電感來調試幅度均衡,調試靈活。電路中使用溫補衰減器,可使增益值在高溫、低溫環(huán)境中變化小于2 dB。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

4 結束語

該模塊設計指標滿足用戶指標要求,利用MMIC和微組裝技術大大減小發(fā)射通道的體積,降低雷達體積、重量,提高整機性能、質量和可靠性。隨著單片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高密度、高可靠的微電子技術更能滿足現(xiàn)代化雷達的要求。

聲明:本文內(nèi)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wǎng)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fā)燒友網(wǎng)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nèi)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guī)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電路
    +關注

    關注

    171

    文章

    5747

    瀏覽量

    171204
  • 濾波器
    +關注

    關注

    158

    文章

    7596

    瀏覽量

    176581
  • 射頻信號
    +關注

    關注

    6

    文章

    207

    瀏覽量

    20718

原文標題:【學術論文】S波段小型化發(fā)射通道設計

文章出處:【微信號:ChinaAET,微信公眾號:電子技術應用ChinaAET】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基于小型化微帶雙分支定向耦合器的設計方案

    本文提出了基于小型化微帶雙分支定向耦合器的設計方案,通過對雙分支微帶線進行結構等效,解決了傳統(tǒng)微帶雙分支定向耦合器尺寸較大的問題。
    發(fā)表于 11-21 11:22 ?6021次閱讀
    基于<b class='flag-5'>小型化</b>微帶雙分支定向耦合器的<b class='flag-5'>設計方案</b>

    P波段腔體濾波器的小型化設計

    功率能力和自身散熱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在P波段實現(xiàn)了濾波器小損耗、高抑制、大功率,很好地滿足了工程上的苛刻指標要求。介紹了設計方法及其設計原理,對其特性進行了理論分析,給出了設計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1-02 13:58 ?898次閱讀
    P<b class='flag-5'>波段</b>腔體濾波器的<b class='flag-5'>小型化</b>設計

    電路中晶振注重超小型化空間的選擇方案

    ,我們根據(jù)客戶的選擇需求對晶振做出兩個方面的重點分析。1,注重低成本的選擇方案。2,注重超小型化空間的選擇方案。由于晶振負載電容以及精度選擇較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簡單講講吧。
    發(fā)表于 07-28 11:35

    電源的小型化輕量化設計方案

    的基礎上還降低了電路成本?! PS目前有5~15W的一系列的原邊反饋控制芯片方案,MP020是集成700V MOSFET的恒壓恒流(CV/CC) 開關芯片,能輕松實現(xiàn)高精度的穩(wěn)壓和恒流輸出?! ∪?b class='flag-5'>小型化
    發(fā)表于 10-10 16:49

    高效小型化的開關電源設計方案

    的開關電源設計方案,通過方案中的電源開關的設計方法,后經(jīng)過實驗表明本方案所設計的小型化的開關電源,不加PFC電路時,也能夠取得很高的效率?!?/div>
    發(fā)表于 11-21 11:18

    新型C波段寬帶小型化全向天線的性能分析

    小型化全向天線,它能夠提供比現(xiàn)有天線更理想的電磁特性,本文將詳細討論該天線的性能及主要結構參數(shù)對天線性能的影響,對天線的阻抗及輻射特性進行分析。
    發(fā)表于 06-13 07:35

    一款小型化L波段射頻收發(fā)前端模塊的設計過程講解

    對樣品的測試結果作了簡單分析。隨著現(xiàn)代無線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射頻微波器件和功能模塊的小型化需求日益迫切。本文介紹的L波段
    發(fā)表于 06-24 07:40

    小型化的微帶雙分支定向耦合器設計介紹

    的微帶雙分支定向耦合器設計方案,有效地解決了T型等效的中心重合問題以及主線、副線以及耦合線的魚骨形等效的耦合失真嚴重的問題。利用HFSS軟件進行仿真優(yōu)化設計,做出了實物進行
    發(fā)表于 06-25 07:36

    機載計算機電源的小型化設計

    普遍采用了開關式穩(wěn)壓電源,而且大部分都是集成模塊,因而其體積和重量與分立器件電源相比,已經(jīng)縮小了1/3到1/2,要進一步縮小電源的體積,減輕其重量,就有一定的難度。以下就實現(xiàn)電源小型化的途徑進行分析和探...
    發(fā)表于 11-12 07:05

    基于LTCC多層基板的X波段T/R組件小型化設計

    基于LTCC多層基板的X波段T/R組件小型化設計:介紹了一種適用于星載4波段相控陣雷達T/R組件的設計!新興的LTCC多層基板技術為其小型化和輕型
    發(fā)表于 08-03 08:18 ?27次下載

    小型化無人值班變電所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方案

    小型化無人值班變電所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方案
    發(fā)表于 02-07 18:22 ?17次下載

    Ku波段的新型分形小型化天線_周楊

    Ku波段的新型分形小型化天線_周楊
    發(fā)表于 03-19 18:58 ?1次下載

    無線的小型化的趨勢分析

    本文檔內(nèi)容介紹了無線的小型化的趨勢分析,供網(wǎng)友參考。
    發(fā)表于 09-14 19:03 ?2次下載
    無線的<b class='flag-5'>小型化</b>的趨勢<b class='flag-5'>分析</b>

    如何進行小型化寬帶微帶縫隙耦合Butler矩陣的研制

    小型化。通過電磁仿真軟件CST進行仿真,對所設計的Butler矩陣進行加工測試,其實測結果與仿
    發(fā)表于 12-11 13:38 ?11次下載
    如何<b class='flag-5'>進行</b><b class='flag-5'>小型化</b>寬帶微帶縫隙耦合Butler矩陣的研制

    小型化L波段射頻收發(fā)前端模塊的設計資料說明

    介紹了一種新穎的小型化射頻收發(fā)前端設計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在LTCC基片上實現(xiàn)了一款L波段雙頻段射頻收發(fā)前端,其 電路尺寸僅為6.5 mm × 5mm × 0.5mm。樣品測試
    發(fā)表于 09-17 10:45 ?0次下載
    <b class='flag-5'>小型化</b>L<b class='flag-5'>波段</b>射頻收發(fā)前端模塊的設計資料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