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翠萍
10年前,物聯(lián)網進入了一個飛速發(fā)展的階段,5G技術的突破進一步為“萬物互聯(lián)”的大趨勢提供了推力。根據loT Analytics 預測,2025年全球IoT連接數將較2021年增長121%,2021-2025年CAGR達22%。在“人聯(lián)網”趨于飽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目光轉向了IoT技術。
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萬佳安RTC終端研發(fā)技術主管 黃翠萍老師,來談談IoT產品的用戶體驗,以及如何克服終端算力限制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
采訪對象
?
黃翠萍
萬佳安RTC終端研發(fā)技術主管
黃翠萍,萬佳安RTC終端研發(fā)技術主管。曾就職于華為2012實驗室、華大基因、騰訊TEG香農實驗室。專注于音視頻領域18年,主導RTC實時通訊的設計和落地實踐,目前是萬佳安RTC終端研發(fā)負責人,聚焦RTC傳輸的QoE體驗提升。
#1
IoT的普及已然萬事俱備
LiveVideoStack:老師在進入萬佳安之前,曾在華為2012實驗室、華大基因、騰訊TEG香農實驗室任職,擁有非常豐富的從業(yè)經歷。這期間,既有您個人職業(yè)上的發(fā)展,同時也在見證RTC技術的演進。當您回顧目前的職業(yè)經歷時,您傾向于把它分為幾個階段?
黃翠萍: 就個人經歷和理解,音視頻的發(fā)展經歷,大致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音頻通話業(yè)務
2000年左右,那時使用手機的人很少,座機只有個別富裕人家有,電話費非常貴。記得大學那陣,電話費4角錢一分鐘,每次打電話都非常惜字如金。2005年進華為后,一直做音頻通訊業(yè)務。做過窄帶、2G、3G網絡通話等業(yè)務。當時這塊做的比較大的是華為和中興。那些年大家實實在在把話費給降下來了。
2011年微信起來,顛覆了之前大家通訊方式。電話通話量逐年下降。這塊業(yè)務也就冷下來了。
第二階段:視頻點播直播
2012年前后,通訊網絡從2G/3G快速過渡到4G,移動端視頻點播和直播業(yè)務開始興起。長視頻、短視頻、直播業(yè)務逐漸火熱起來。可惜華為雖然很早就投入這塊技術研發(fā),但相對于有內容有流量的互聯(lián)網公司。華為沒有優(yōu)勢。
第三階段:在線教育在線會議
2018年左右,開源了近十年的WebRTC業(yè)務開始漸漸火起來了,起因是在線教育業(yè)務遇到了焦慮的中國家長。這期間興起了51Talk、VIPKID、好未來網校等很多在線教育公司。并且2020年疫情爆發(fā),在線會議、在線課堂業(yè)務激增。RTC業(yè)務一下子爆發(fā)起來。
第四階段:IoT萬物互聯(lián)
2023年國內疫情放開,大家開始回歸正常生活,線上會議量大幅度下降;K12教培被限制,在線教育業(yè)務大幅度降低。RTC業(yè)務生存空間不樂觀;短視頻、帶貨直播業(yè)務雖然體量非常大,但增長接近天花板。個人認為未來的業(yè)務量應該會在IoT萬物互聯(lián)行業(yè)上。雖然由于各種原因5G的落地被打岔,但萬物互聯(lián)應該是大趨勢。
這個可以從互聯(lián)網發(fā)展史分析,互聯(lián)網經歷了Web1.0、Web2.0。目前處于Web2.0到Web3.0變革期。
Web 1.0人和計算機互聯(lián)。大家上網主要目的是通過計算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
Web 2.0是人和人的互聯(lián)。這時大家更多是通過互聯(lián)網建立社交關系、朋友圈。
Web3.0應該是人和萬物互聯(lián)。大家希望可以用網絡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
媒體行業(yè)經歷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和很多行業(yè)融合非常深:比如銀行安全認證、公共安全監(jiān)控、智能家居、遠程醫(yī)療等行業(yè)。已經儲備了一定的業(yè)務模型;隨著5G網絡的普及,同時入網設備數量上限不再是瓶頸,IoT在網絡層面上道路已經打通;輕量級芯片發(fā)展逐漸成熟,終端側也已經相對完善。IoT普及的條件都已經滿足。這個發(fā)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LiveVideoStack:我們比較好奇的是,您在音視頻技術、在RTC技術領域是一入行就專注在QoE體驗這個方向,還是在工作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產生了興趣?哪段任職經歷或者說是項目,讓您對音視頻的QoE體驗有了印象深刻的理解或者思考?
黃翠萍: 大學畢業(yè)進了中央研究院(2012實驗室前身)的媒體工程部。當時一款MRS6100產品全球發(fā)貨,常年需要分析全球的海量音頻通訊數據。那時的QoE手段也沒有現在這么成熟,要維護這么大的海量業(yè)務非常辛苦。當時華為通過了英國電信的BT認證,所有問題都要三分鐘內快速恢復,七十二小時內給出詳細報告。那段時間每天頭上都像懸著一把劍。所以提升QoE體驗,年年都是團隊的重點改進目標。
并且音視頻業(yè)務對網絡依賴特別大,做好網絡監(jiān)控和預警尤其重要。團隊每個同學都已經達成共識,無論做哪個產品都要把QoE體驗、傳輸的QoS優(yōu)化作為首要任務。
#2
ToB到ToC:“研發(fā)人員不
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里”
LiveVideoStack:老師既做過ToB也做過ToC的音視頻方案,您認為這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這種工作經歷上的豐富度,對您理解技術有起到幫助嗎?
黃翠萍:ToB和ToC因為面向的客戶、業(yè)務場景不同,研發(fā)風格差異非常大。
面向企業(yè)的ToB業(yè)務模式固定,客戶需求明確,用戶體量大,對版本質量要求高。以華為為例,他有一整套系統(tǒng)完善的IPD流程,保證發(fā)布版本質量穩(wěn)定;另外像華為更傾向在技術的深度上深挖井,比較崇尚工匠精神。里面很多同學在技術細節(jié)鉆研非常深。
面向消費者的ToC業(yè)務用戶需求變化非???。一個idea被多家公司看到,大家都想快速搶占市場,只能敏捷開發(fā)加快速迭代。以騰訊為例,一個方案可能沒那么完美,但可以滿足80%的場景需求,就可以上。有點像用鋼筆畫目標,用鉛筆畫路徑;另外像騰訊更傾向在技術的廣度上不斷拓展。里面很多小伙伴視野非常廣,可以快速切換做各種不同的產品。
兩種研發(fā)風格各有優(yōu)點,都能在各自的土壤上綻放出自己的美麗。這種經歷對自己的幫助就是要改變慣性思維,研發(fā)人員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里,應該更多的理解客戶群體,適應不同的開發(fā)模式。
LiveVideoStack:ToC的IoT產品在用戶體驗的要求上有什么特點?
黃翠萍:面向消費者的IoT產品,用戶需求變化也非???。雖然受硬件研發(fā)周期的制約,迭代速度略慢于移動端的產品。但IoT的設備經常不和用戶在一起,很多操作沒有那么便利。萬一出質量問題,不能快速恢復,被用戶感知,用戶滿意度會打折扣。
所以ToC的IoT產品既要使用敏捷開發(fā)加快速的迭代模式,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又要參考華為的IPD流程,對版本質量做很嚴格的把控。
#3
IoT的挑戰(zhàn):依據場景的
適配和調優(yōu)
LiveVideoStack:IoT設備通常受限于有限的算力和資源。在您看來,IoT上的算力限制對于業(yè)務和質量管理有哪些主要影響?
黃翠萍:IoT設備的資源比起移動端或者服務器相差非常大:編譯鏈版本低、CPU主頻不高、內存空間有限。導致很多成熟的算法都不能直接應用在IoT設備上,需要不斷的適配和優(yōu)化。
比方說大多數IoT設備最高僅能支持c++11的編譯鏈,很多更低端的設備只能支持gcc編譯鏈,WebRTC模塊代碼不能直接拿來使用;一些使用太陽板或者電池的低功耗產品,不能使用很復雜的算法。在落地的時候要做一些取舍、剪切和性能優(yōu)化;對抗弱網傳輸需要對媒體數據進行緩存,但設備內存空間有限,不允許緩存太多數據,需要根據實際場景進行適配調整。
LiveVideoStack:針對這些限制,有什么有效的策略或技術可以用來確保IoT業(yè)務的順利運行和高質量的性能?
黃翠萍:如上所說,雖然RTC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在IoT產品中,我們不能簡單的把WebRTC的QoS算法和自己之前的優(yōu)化經驗直接落地。
比方說常用的NACK算法,之前需要注意的就是盡量防止發(fā)送端的NACK大量超發(fā)對網絡的沖擊,導致網絡環(huán)境更加惡化。但在IoT產品,我們還受到設備緊張內存的限制,無法給NACK預留足夠大的緩存空間去適配弱網。當我們設備感知到網絡出現大量申請NACK重傳,但設備緩存都沒有這個包,無法響應網絡的時,可以通過主動降分辨率并且及時刷新IDR幀,緩解這個問題。
LiveVideoStack:IoT場景下QoS策略的優(yōu)化方式能分為哪幾類?目前最有潛力帶來QoS提升的優(yōu)化方式是什么?
黃翠萍:首先我們用RTC替換了傳統(tǒng)的UDT通訊協(xié)議,這種通訊協(xié)議是以一定的延時換取穩(wěn)定的傳輸。不滿足人們對低延時的要求。
其次我們在網絡質量實時監(jiān)控中做了很多的工作。IoT設備都是無線入網,無線網絡質量因為各種原因,網絡質量波動很大。準確評估當前的網絡質量和瓶頸帶寬,是整個QoS策略的核心。它決定我們如何分配資源,調整其他QoS的工作模式。
最后就是受IoT硬件資源的限制,QoS的很多具體策略也要隨之調整。IoT設備沒有充足的內存資源,不能緩存太多數據;IoT設備算力緊張,不能使用過于復雜的算法。所以很多策略也就要隨之適配和調優(yōu)。
LiveVideoStack:非常開心今天能和黃老師進行采訪,劇透一下您在LiveVideoStackCon的獨家內容吧!
黃翠萍:本次分享聚焦RTC的QoS手段如何在IoT產品進行深度打磨,可能沒有那么多新的技術,但是會分享在新的應用場景下,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思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