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OLED?
有機發(fā)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UIV OLED)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有機發(fā)光半導體(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 UIV OLED)。與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不同類型的發(fā)光原理。OLED由美籍華裔教授鄧青云(Ching W. Tang)1979年在實驗室中發(fā)現,由此展開了對OLED的研究。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fā)光、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極高反應速度等優(yōu)點。但是,在價格(較大顯示面板)、壽命、分辨率暫無法與液晶顯示器匹敵。有機發(fā)光二極管依色彩可分為單色、多彩及全彩等種類,其中全彩有機發(fā)光二極管的制備最為困難;依驅動方式可分為被動式(Passive Matrix, PMOLED)與主動式(Active Matrix, AMOLED)。
這樣來看OLED發(fā)展前景的確是一片光明,但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讓OLED的日子過得不是很舒服了。
今日,有消息顯示,在今年秋季推出的十年版手機中,蘋果將在公司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有機屏(OLED),由三星顯示器公司供貨。不過據外媒報道,蘋果之前也收購了擁有micro-LED顯示技術的公司,并且自身從事顯示面板的研發(fā),這讓三星、LG等屏幕廠商產生了一定的擔憂。
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Apple Insider報道,今年晚些時候,蘋果將會開始生產micro-LED顯示屏,初期將用于第三代蘋果手表,目前蘋果手表中使用了有機屏。
在顯示面板領域,蘋果過去沒有技術儲備。不過在2014年,蘋果收購了一家名為LuxVue的公司,獲得了該公司的micro-LED技術,而在過去幾年時間里,這種顯示面板技術開始引發(fā)了行業(yè)關注,而蘋果也在積極進行開發(fā)。
Micro-LED被看好成為新一代顯示技術
除了液晶之外,有機屏被認為是液晶面板的替代產品。在蘋果之前,三星電子等許多手機廠商已經開始使用有機屏幕,這種屏幕畫質更好、更加省電,厚度更薄,另外可以進行彎曲設計。
實際上,有機屏技術已經問世了多年,但是其成本遲遲難以下降,但是過去幾年,有機屏量產技術獲得突破,拉低了成本。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有機屏手機和電視機,未來相關的制造商將會更多。
微發(fā)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 LED Display)為新一代的顯示技術,結構是微型化LED陣列,也就是將LED結構設計進行薄膜化、微小化與陣列化,使其體積約為目前主流LED大小的1%,每一個像素都能定址、單獨驅動發(fā)光,將像素點的距離由原本的毫米級降到微米級。
承繼了LED的特性,Micro LED優(yōu)點包括低功耗、高亮度、超高分辨率與色彩飽和度、反應速度快、超省電、壽命較長、效率較高等,其功率消耗量約為LCD的10%、OLED的50%。而與同樣是自發(fā)光顯示的OLED相較之下,亮度比其高30倍,且分辨率可達1500PPI(像素密度),相當于Apple Watch采用OLED面板達到300PPI的5倍之多,另外,具有較佳的材料穩(wěn)定性與無影像烙印也是優(yōu)勢之一。
而大尺寸方面,就是成本的競爭,Micro-LED競爭優(yōu)勢并不明顯。Micro-LED在大尺寸方面的挑戰(zhàn)非常大,這么多年來,與LCD、OLED相比,LED在成本上并沒有形成優(yōu)勢,而且從Micro-LED實際投入和進展來看,Micro-LED影響力沒有想象得那么大。LCD成本低、良率穩(wěn)定,競爭力非常強。就像當年LCD和PDP一樣,LCD和Micro-LED未來的競爭不單純涉及到技術的競爭,還牽扯到產業(yè)鏈以及生態(tài)的競爭。
制程種類及技術發(fā)展
對于半導體與芯片的制程微縮目前已到極限,而在制造上的微縮卻還存在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對于Micro LED制程上,目前主要呈現分為三大種類:Chip bonding、Wafer bonding和Thin film transfer。
Chip bonding(芯片級焊接)
將LED直接進行切割成微米等級的Micro LED chip(含磊晶薄膜和基板),利用SMT技術或COB技術,將微米等級的Micro LED chip一顆一顆鍵接于顯示基板上。
Wafer bonding(外延級焊接)
在LED的磊晶薄膜層上用感應耦合等離子離子蝕刻(ICP),直接形成微米等級的Micro-LED磊晶薄膜結構,此結構之固定間距即為顯示劃素所需的間距,再將LED晶圓(含磊晶層和基板)直接鍵接于驅動電路基板上,最后使用物理或化學機制剝離基板,僅剩4~5μm的Micro-LED磊晶薄膜結構于驅動電路基板上形成顯示劃素。
Thin film transfer(薄膜轉移)
使用物理或化學機制剝離LED基板,以一暫時基板承載LED磊晶薄膜層,再利用感應耦合等離子離子蝕刻,形成微米等級的Micro-LED磊晶薄膜結構;或者,先利用感應耦合等離子離子蝕刻,形成微米等級的Micro-LED磊晶薄膜結構,再使用物理或化學機制剝離LED基板,以一暫時基板承載LED磊晶薄膜結構。
最后,根據驅動電路基板上所需的顯示劃素點間距,利用具有選擇性的轉移治具,將Micro LED磊晶薄膜結構進行批量轉移,鍵接于驅動電路基板上形成顯示劃素。
Micro-LED能否挑戰(zhàn)LCD和OLED?
目前,Micro-LED可以形成兩大應用方向,一個是以蘋果為代表的可穿戴市場;蘋果專攻Micro LED的小尺寸應用,看上了Micro LED顯示技術公司LuxVue Technology,于2014年5月收購LuxVue,取得多項Micro LED專利技術,欲加快布局相關技術專利。當時蘋果這項收購引發(fā)了市場關注,認為蘋果可望在Apple Watch與iPhone上采用新一代的Micro LED技術,但因不愿過于依賴面板廠,于是轉而將LuxVue收歸麾下,以取得Micro LED領域的技術主導權。
一個是以Sony為代表的超大尺寸電視市場。2012年Sony發(fā)表的55寸“CrystalLEDDisplay”就是Micro LED Display技術類型,其FullHD解析度共使用約622萬(1920x1080x3)顆micro LED做為高解析的顯示劃素,對比度可達百萬比一,色飽和度可達140%NTSC,無反應時間和使用壽命問題。但是因采單顆Micro-LED嵌入方式,在商業(yè)化上,仍有不少的成本與技術瓶頸存在,以致于迄今未能量產。
今年Sony在CES展出的Micro-LED顯示器──CLEDIS已在分辨率、亮度、對比都有極佳的表現,已為Micro-LED。
目前來看,Micro-LED市場集中在超小尺寸顯示上。例如智能手機、智能手表、VR等。這些設備上,Micro-LED主要和OLED競爭。而后者現在已經有數千億元的投資在路上,產能在大量形成。Micro-LED則還處于攻克最基本技術的門檻上。
更為重要的是,智能手機作為小尺寸應用的主要市場,對于Micro-LED而言依然意味著“尺寸偏大”,即成本偏高;VR作為最佳潛力股,需要極高的像素密度,OLED已經在發(fā)展1000PPI+的VR面板,這無疑加大了Micro-LED的制造難度;智能手表上顯示的核心需要除了節(jié)能,并沒有特別要求,但這一市場總容量會比較有限——因為它的單臺顯示面積很小。
所以,選擇Micro-LED作為逆襲方向,首先是放棄中大尺寸顯示市場;第二是核心技術“還在突破的路上”,恐怕時間不等人;第三是預期目標市場前有OLED后有QLED,“壓力山大”。
Micro-LED的發(fā)展瓶頸
Micro-LED如果做成類似LED顯示屏這樣的顯示面板,以數十英寸到上百英寸這樣的面積,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離商業(yè)化量產還要很遠,就是需要更高速度的巨量轉移技術,把一顆顆小型LED移到基板上,否則以現有技術與良率,要打造一臺可用的顯示器,費時過久,無法大規(guī)模量產。
根據LED inside統(tǒng)計,目前Micro-LED顯示技術上帶來的制造成本仍高達現有顯示產品的3~4倍,因而廠商正積極透過增加產品附加價值,以及改善芯片、轉移技術良率以達到成本下降目標,估計若要取代現有LCD產品還需3~5年的時間。
Micro- LED產品要求高波長均勻性,小間距用LED產品波長均一性更是要求嚴苛。目前量產標準下的藍光LED波長均一性要求在±5~12nm,然而小間距顯示屏波長均一性要求,甚至要低到±1-1.5 nm。如果是Micro LED,要求會更嚴格。
換言之,量產規(guī)模下,高精度轉移制程去提升制程產率,至少須達到99.9%以上的水準,甚至是99.999%這樣更好的狀態(tài)。
這樣一來,產業(yè)需要用到的PCB板,也要能夠完成客制化的要求,透過細線寬/線距與小鉆孔開發(fā),借由這種超高密度線路,才有辦法承載巨量Micro-LED畫素,對消費者與用戶來說,就可呈現高解析度、高畫質的顯示效果。
此外,Micro-LED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原因在于相關技術瓶頸仍待突破,如良率的提升、「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技術等,且由于涉及的產業(yè)橫跨LED、半導體、面板上下游供應鏈,舉凡芯片、機臺、材料、檢測設備等都與過去的規(guī)格相異,提高了技術的門坎,而異業(yè)間的溝通整合也增加了研發(fā)時程。
Micro-LED制造過程中關鍵的巨量轉移技術可用來轉移微型LED,同時也可轉移傳感器等微小電子組件,讓Micro-LED的應用更添想象空間。未來無論在車用顯示、VR裝置,甚至是AR投影、光學感測、指紋辨識等領域,都有機會是Micro-LED技術大放異彩的舞臺。
此外,對于Micro-LED的發(fā)展,如果要實現大規(guī)模Micro-LED顯示的制造,必須要將包含LED制造、顯示制造和技術轉移與組裝這三個主要的不同的專業(yè)知識和供應鏈結合在一起。
與傳統(tǒng)顯示器相比,Micro-LED顯示的供應鏈復雜而冗長,每個過程至關重要,有效管理每一個方面將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似乎不太可能實現完全垂直整合。
主要參與開發(fā)Micro-LED的企業(yè)
Micro-LED爭戰(zhàn)行列的國際大廠包括 索尼、樂金、日亞化學、夏普等,而從英國史崔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拆分出來的公司 mLED、美國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法國原子能署電子暨資訊技術實驗室(Leti)、從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分拆出來的X-celeprint也都積極研發(fā)Micro-LED技術。
***不少大廠也已投入技術研發(fā),包括半導體新創(chuàng)公司錼創(chuàng)(PlayNitride)、工研院、友達、群創(chuàng)、晶電。
索尼
索尼在2016年6月的InfoComm展和德國IFA展上,都展示了將Micro LED元件作為一個像素使用的LED顯示器技術“CLEDIS”,這項被形容為能夠挑戰(zhàn)OLED的新技術非常神秘。
索尼CLEDIS技術其實就是小間距LED顯示屏技術,點間距為1.2mm。這種小間距LED顯示屏是通過RGB三色LED器件的組合成為單一像素,將多個像素封裝成為屏幕元素,再降多個元素組成一個完整的顯示單元,而最終我們看到的大尺寸LED屏幕多是由該類顯示單元進行無縫拼接后形成的效果。
這種顯示器組件組合在一起,可以根據用途和設置場所,改變屏幕的大小及長寬比等。每個組件的屏幕邊框非常細,上下左右擺放到一起,可以構建出幾乎看不到接縫的大屏幕。設想主要用于B2B用途,包括數字標牌、公共大屏幕、展廳用顯示器、汽車設計評審等。
夏普、日亞化學
由于Micro-LED新技術應用有機會掀起顯示器產業(yè)的破壞式創(chuàng)新,吸引國際大廠躍躍欲試,為突破技術關卡紛紛啟動新一波產業(yè)競賽,業(yè)界傳出Apple有意導入Micro-LED,促使鴻海集團決定投入Micro-LED研發(fā)行列,并已獲得董事長郭臺銘拍板定案,將串聯集團面板廠夏普及策略合作夥伴日亞化,搶攻下一世代顯示器的戰(zhàn)略地位。
鴻海對此指出,集團對于各項新技術應用開發(fā),均有計劃運用資源進行相關投資,希望藉由技術掌握,奠定在市場優(yōu)勢基礎。
據日亞化學表示,公司在Micro-LED耕耘超過10年,擁有領先技術,未來會加速推動Micro-LED的商品化。第一階段就是推出面光源模組,不僅可以做到local dimming,而且做在軟性基板上可以實現可撓式顯示面板。兩年后可以推展到第二階段,最后終極目標就是實現Micro-LED。
晶電、隆達、群創(chuàng)
晶電發(fā)言人張世賢公開表示,由于Micro-LED體積很小,晶電的磊晶、晶粒制程上要配合移轉設備和系統(tǒng)應用等廠共同開發(fā)。在磊晶和晶粒的制程,Micro-LED成功機率高,至于2017年能否量產出貨,則還要很努力。
隆達董事長蘇峯正也表示,Micro-LED是一項新技術、新應用,有機會增加LED的使用量,這也是隆達布局新應用的方向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公司都在布局,進度不一。至于何時可商業(yè)化量產,其認為,投入初期良率差,更多人投入后良率提升的學習曲線,不能省略。
群創(chuàng)董事長暨執(zhí)行長王志超則指出,軟性顯示將是趨勢,目前看來還有其它的技術選項如Micro-LED等。
聚積、工研院
日前臺系LED驅動IC大廠聚積公告,該公司董事會已經決議和財團法人***工業(yè)技術研究院 (ITRI,下簡稱“臺工研院”)合作開發(fā)「超小間距LED數字顯示模塊」,也就是Micro-LED 的顯示模塊。
聚積指出,主要是因應市場發(fā)展,提升競爭力,因此和臺工研院一起合作開發(fā)。
另外,聚積先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ISE 2017展覽上,在一般主流尺寸的LED顯示屏幕市場也有新的產品。因應小間距LED顯示屏多元需求的帶動下,從小間距常見顯示問題的解決方案,至租賃、24小時不斷電應用(中控室、商場),聚積科技此次主打「簡潔、智能、優(yōu)越」,展示最新的鷹眼系列解決方案。
國內廠商該如何布局Micro-LED
目前,國內LED廠商已經開始研發(fā)Micro-LED技術。據了解,去年,利亞德推出了超微P0.9毫米高清無縫拼墻,這是市面上第一款實現量產的低于1毫米間距的LED顯示屏,但主要還是應用在室內監(jiān)控領域,不像蘋果和索尼主攻可穿戴和大屏電視領域。
雖然國內LED在商用市場形成一定規(guī)模,國產LED 設備跟進加速了LED國產化的進程,但是國內大部分LED廠商的營收規(guī)模不大,目前更加注重LED商用市場本身,對于像Micro-LED這種前瞻性技術投入比較少,國內LED相關會議對Micro-LED探討也不多。
Micro-LED是從芯片角度切入,國內小間距LED是從顯示屏的角度出發(fā),雖然都是做小間距的LED,但是兩者的尺度不一樣。國內LED產業(yè)沒有一家企業(yè)能夠垂直整合整個產業(yè)鏈,每一家企業(yè)都各自專注一環(huán),做芯片的就做芯片,做封裝的只做封裝,做應用的專門做應用。而且現在大部分小間距LED集中在應用層,還沒有從應用層延伸到上游產業(yè)鏈,更沒有達到芯片層?,F在國內能量產的小間距LED就是P1.2~1.5毫米,最小的是P0.9毫米。
而蘋果和索尼Micro-LED都是底層用正常的CMOS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制成LED顯示驅動電路,然后再用MOCVD機在集成電路上制作LED陣列,從而實現了微型顯示屏尺度更小,可能能達到100微米,國內小間距LED與蘋果和索尼的Micro-LED差一個數量級。
目前上游的有機發(fā)光材料,主要掌握在日、韓、美、德等國外廠商手中,國內暫無可替代產品。國內企業(yè)主要為國際材料生產企業(yè)提供有機材料的中間體和單體粗品,隨著面板需求的增長,國內中間體和單體粗品的銷售量有望大幅增長。
其次,當前的Micro-LED發(fā)展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而國內企業(yè)已經紛紛在布局,不敢說處于同一水平,但是相差也沒有面板LED當初國內發(fā)展時的那么大。
最后,Micro-LED要想拉開距離,未來更多的還是專利上的競爭,這也是當前在大家基數還不夠高時,國內企業(yè)布局Micro-LED尤其需要考慮的一點。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