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領先的芯片制造商繼續(xù)將finFET以及很快的納米片晶體管縮小到越來越小的間距,使用銅及其襯墊和阻擋金屬,較小的金屬線將變得難以維持。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以及何時發(fā)生,仍有待確定。
自從IBM在20世紀90年代向業(yè)界引入采用雙鑲嵌工藝的銅互連以來,半導體行業(yè)一直在利用銅的高導電性、低電阻率和可靠互連的優(yōu)勢。但隨著電阻和電容的增加,RC延遲將繼續(xù)顯著影響器件性能。
與此同時,系統(tǒng)性能驅(qū)動因素使得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存儲設備移至生產(chǎn)線后端變得有吸引力。如果業(yè)界開始引入具有較低熱預算的互連工藝,那么存儲器或其他設備集成之類的事情就變得可行。但首先,必須解決延伸銅線和引入背面配電方案的直接工程挑戰(zhàn)。
銅的里程更長
在2nm邏輯節(jié)點,銅線和通孔正在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延伸。一些吸引力的選擇包括限制阻擋層和襯墊材料的電阻率影響,要么通過使這些薄膜更薄——從化學氣相沉積(CVD)到原子層沉積(ALD)——要么消除它們,例如沿著通孔和線路之間的垂直路徑。
圖1
圖2
英思特測試了預通孔填充工藝,該工藝在銅填充下不使用阻擋層(TaN),而是在無電沉積(ELD)后進行沉積。微小過孔是互連鏈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圖2),關鍵工藝步驟是在對通孔底部暴露的銅進行原位界面工程之后,僅在電介質(zhì)上進行選擇性ALD TaN阻擋層沉積,通過消除勢壘,通孔電阻可降低20%。在較小的尺寸下,減少量會更大。
連接背面電源
背面供電(BPD)是一種從晶圓背面向晶體管供電的創(chuàng)新方法,從而釋放正面互連以僅傳輸信號。這緩解了擁塞,利用晶圓背面進行配電,可以有效增加芯片的功能面積,而無需增加其占地面積。
背面電源集成的較大挑戰(zhàn)之一是如何以電氣方式連接晶圓正面和背面。較具挑戰(zhàn)性的方案涉及到源外延的直接背面接觸。通孔將很小且縱橫比很高,還需要與外延層進行低電阻接觸,就像正面的源極/漏極接觸一樣。因此,鎢填充物或可能是鉬將是可能的選擇。
結(jié)論
如今,雙鑲嵌銅的間距已擴展到20納米,但涉及釕或其他替代金屬的減材方案即將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就電阻率而言,隨著尺寸降至17 x 17nm以下,釕變得有吸引力。公司可以使用無障礙通孔底部來獲得額外收益,同時為偉大的轉(zhuǎn)型做好準備。
審核編輯 黃宇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6863瀏覽量
214371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19瀏覽量
127676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610瀏覽量
137661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